Skip to main content

《风雨云》服装师的一段话引发的边角谈

迪士尼漫画
1989年的舞

我看完了最近在网上流传的130分钟完整版本《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与纪录片《梦的背后》。网上也有很多人在谈论这部我们托日本之福,刚刚得见全貌的娄烨电影。纪录片里有一段电影服装师接受采访时的回答,让我感觉很有意思,想先把它摘录在这里,再展开说一点点。

这部戏呢,虽然是从八十年代开始,但是呢,他(娄烨)不想做一个很模式性,很框架性的年代戏。就是说,你肯定要抓住年代特征——甚至是时代,不要总是提起年代,而是说时代,(抓住)一种这种大浪潮的特征以后,但是不要死死地守住它,而是把它放开,让自己自由一些。然后,有了一些这种东西之后,我们在选东西(服装)的时候也很自由,完全是很感性的,觉得这个就是那个年代应该穿的,(即使)这个衣服可能不是那个年代做的,可能就是去年在广东什么地方做的,但是它太像那个年代的东西了,所以我们就是很快,也没有很费力,就选了很多东西。

应该说,这段话相当生动地表现了娄烨(至少在这部电影中)的某种创作观念,稍微体会一下,会发现这种观念的来源可能不是某种理论,而是一种感性上的自信:创作者认为,作为亲历者,他对时代的认知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且,他有使命展现这个年代。那,这个认知又是什么呢?从纪录片的观感来看,这次娄烨没有像拍《夏宫》后接受采访一样扭扭捏捏,什么我只是想拍一个爱情故事,刚好撞上了这个时代,这是避不开的,毕竟,我们是要讲那个年代的爱情……这一类让人会心一笑的话。这次导演的意图是相当“挂相”的,就是要趁一些记忆消逝前,将它们用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而且,这一次的记忆还有一个特殊的实体空间(冼村)作为载体,在纪录片里,我们会看到,这个即将消逝的空间的存在,也是对创作者(不只是娄烨本人)的一种提醒,好像在说“因为山在那里”。这里要插播我本人的一段经历:这次回国,路过一大片CBD与高耸入云的小区,那里曾是粤汉铁路终点站,在我小时候是一大片棚户聚居区,我本人在那里留下过一些回忆,清晰地记得哪些同学住在哪些旧小区的几楼——但如今,一切都无可追寻。看完纪录片后,我想,如果那里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娄烨就好了。但在新时代中,有没有比这更可指望的事?

说回电影。上面说到导演是怀着某种使命来创作这部电影的,但这种使命也刚好成了电影的一部分软肋。我看到很多评论会批评情节的薄弱,批评角色撑不起新时代旗帜下的钱权黑金这样比较宏大的命题,我倒没有类似的想法,首先的原因是我们实在很难找到类似的大银幕形象做对比,其次是我觉得有时候未必要把这种特色钱权体系想得多么严密与环环相扣,这可能是从一个固化时代中人出发的观念,不能解释狂飙时代的很多社会现实。另外一点是,这部电影和创作者之前的作品有个极大的反差,角色不是在时代边角自我放逐的边缘人,而是他们的背面,应时走上前台的那类人,用MBTI的话来说,姜紫成林慧唐奕杰这些都是ES人,和之前娄烨的哪些IN人经典形象是截然不同的。除了从林慧身上可能还能看到一点点过去角色群的影子,姜紫成唐奕杰俩男的好像都已经是社会的异化本身,暴力本身,我觉得,创作者好像只是认为他有使命表现这样一些狂飙时代乘风而起的代表人物,对角色本身是看不到什么感情的。这是我看电影时的感受,后来又看到一篇《今天》对娄烨的采访,后者说了一句“(《风雨云》中)我不再喜欢喜欢我电影里的人物了”,如此一来,我的直观感受得到了创作者的确认。

那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何这种使命感如此急迫,要让创作者宁愿不喜欢自己创造的人物,也要去做这件事?其实答案同样已经在服装师的那段话中呼之欲出了。年代在这里很清楚,“从八十年代开始”,但问题是,电影里发生在八十年代的仅有一场戏,就是1989年在海珠区某舞厅(我忘了大陆版此处是否明确打出了时间地点),林慧姜紫成起舞,唐奕杰赔笑的段落。这样明确的年代标记,与其说是“从八十年代开始”,不如说是“从八十年代终结开始”才更贴切,这样才能和采访中的“大浪潮”成功衔接上。那八十年代在这里的意义何在呢?林慧的大学是中医药大学,在八十年代,这词相当不时髦,但在九十年代的国学热里,好像就能慢慢地,慢慢地赶上一点时代鼓点了。和《夏宫》里余虹毫无疑问地是“北清大学”相对,这里点明中医药大学,确实有点春秋笔法式的一字褒贬。很清楚,主角群和余虹李缇那拨人是走了一个相交线的轨迹,后者从精英到自我放逐,前者则是从边缘化到乘时而兴,而这一切的交集就在八十年代散场之时。创作者认为,他有必要表现那之后的世界,姜紫成林慧唐奕杰与后面的人(连阿云面斥唐奕杰“我们可以把你升上去,也可以把你弄下来”,“我们”难道只指代姜紫成一人?)控制的世界,小诺需要面对的世界。我们太少涉足这真实的世界。这就是这里并没有被刻意隐藏的秘密。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故事究竟该由谁来讲?娄烨是对叙述视角自觉度很高的导演,但这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他的迟疑,这迟疑之后却是对某种价值观的坚定。我本人算是小诺的同时代人,在影片时间截止时(2012~2013年)尚不很谙世事,影片里能零星看到以这个角色的视角展开叙事的努力,但不成气候。杨家栋的视角自然算是成了不少气候,但仍然很难就其全功。这个角色需要被赋予的是一种穿透历史的目光,这只有在被姜林唐这些人的逻辑统治的历史终结后,才可从容铺开,否则总是气息不畅。所以即使最后一幕杨家栋在香港追捕小诺的戏,也没有切换成很自然的杨第一视角镜头,而是跟着杨的脸拍——这终究不是一个置身历史外的角色。观众常常说,情欲在娄烨的作品里总是压过历史,但至少在《风雨云》里,这个题材与使命下,娄烨是很努力地想让历史占上风,完整版有小诺被捕的镜头,反而是大陆版仅加字幕说明,让当时的影院观众有开放式结局的误会。导演的好恶是清楚的,不屑暧昧的。只是,创作者终究没办法完全消解掉故事中那个强大的,不属于“历史”而属于“当代”的核心,陈冠希的角色,以及被人诟病的不符合国情的清晰新闻播报,也不过是一种自我疗愈而已。电影名大概也是这种残缺感引出的潜意识的一部分,我们都在时代风雨中,谁又真正看得清那朵云呢?